
上个世纪的中国经受了百年耻辱,整个华夏大地生灵涂炭,陷入巨大的战乱之中。彼时,无数仁人志士敢为人先,全身心投入革命之中,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巨大努力。
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位隐蔽战线上的功臣。他默默奋斗十几年,被中央寄予重托,他就是曾经的江苏省委书记——刘晓。
那么,刘晓究竟有着怎样的革命奋斗经历,又在哪些岗位上工作过呢?
参加革命
1908年,刘晓出生在湖南,父亲是当地的教师,因此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,一路升学考试,1925年时离开家乡去到了南京读书。
也正是这段时间,刘晓接触到了许多进步书刊,深受影响,并于1926年加入共产党,此后一直投身于革命之中。
最开始,他一直活跃在上海,从事地下宣传工作,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,成功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。
大革命失败后,反动派对我党进行了疯狂地迫害,刘晓并没有被吓倒,而是继续投入地下工作,哪怕两次被捕入狱也没有畏惧,出狱后仍坚持奋斗在一线。
1932年,刘晓前往中央苏区,在参与几次反“围剿”斗争后参加了红军长征,最终顺利抵达陕北。
省委书记
1937年,刘晓被组织派回上海,奉命重建当地的党组织。临行前,党中央毛主席、周总理反复对刘晓强调上海对党的重要性,给出了很多指导和建议。
临行前,毛主席还请他吃饭,指出:革命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走群众路线,慢慢积蓄力量。
抵达上海后,刘晓联合王尧山、冯雪峰成立领导小组,负责当地的组织建设工作。经过他们的努力,上海各项工作和职能得以恢复,党员数量实现大规模增长。
不久后,中央便批准建立了江苏省委。此时,年仅29岁的刘晓正式出任江苏省委书记一职。可以说,那个年代的革命者很多人都在年轻时就堪当大任,可谓是英雄出少年。
从那刻起,刘晓不顾个人安危,领导整个江苏、浙江及上海地区的同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地下工作,并向中央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情报。
解放战争爆发后,刘晓依然工作在上海,发动组织当地群众,依靠工人阶级和进步青年,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斗争,并为党提供了重要情报,对解放上海起到了极大的助力。
在长达十二年的岁月里,刘晓始终坚持地下情报工作。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艰难和危险,但他从未退缩,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。
动荡岁月
新中国成立后,刘晓留在了上海,出任市委副书记。
那段时间,他充分发挥对这座城市的了解,在稳定物价、恢复生产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,为上海后续发展做好了铺垫。
1955年,刘晓卸任上海的领导职务,出使苏联,担任驻外大使。在新的工作岗位,他依然表现优异。
1962年,刘晓回国担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。1967年,他又去到了阿尔巴尼亚,为中阿两国友好交往,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1968年,从阿尔巴尼亚归国的刘晓受到了冲击,被关押入狱。在7年时光里,刘晓坚持与反革命集团作斗争,拒不承认一切不实罪名,最终在1978年获得平反,复出工作。
彼时他已经年过七旬,因此在外交部担任顾问,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建言献策,提供自己宝贵的工作经验。1988年,刘晓去世,享年80岁。
在党的历史上,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,各自奋战在岗位上,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这些人,诸如刘晓,他们脚踏实地,勇于担当,力所能及地为国家的解放、建设事业而努力。他们应当被后人铭记。
总而言之,中国能走上今天的复兴之路,离不开先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,相信我们能够继承发扬,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。
